前言#
本篇是對 2025-04-22
到 2025-04-27
這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這周「婚禮紀錄片」出來了,收到了一些祝福,很開心,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去線下看了一場電影,想到了一些關於電影院的記憶;入手了 NuPhy Kick75 鍵盤,體驗很不錯,找到了一些玩任天堂復古掌機的感覺;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婚禮紀錄片#
我在之前的一篇周報中說到 ——
我今年也想以「人生清單」的視角去生活,去尋找生活中不曾注意過的風景,去做一些自己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事。
婚禮、展覽、在舞台上自己主持,這些對我這個性格測試中 i 值達到 80%+ 的人來說似乎都有著很大的挑戰,但現階段的我也已經不再怯於去嘗試人生中的這些 “不可能” 了。
也很幸運請了很棒的攝影 / 導演,記錄下了全程。當時看他提供的一些婚禮樣片的時候就感覺很不錯,像是一個紀錄片在靜靜講述著故事,經過了長達兩個月的等待,終於看到了成片(P1 是一個短片,P2 是全程記錄)。
關於婚禮本身,其實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前兩天學姐給我轉發了這樣一段話 ——
婚育是一場巨大的
“人生意義危機轉移計劃”
用結婚和生育養育這些
耗費巨大精力的事情,占據人的所有精力。
以至於人沒有力氣,再煩惱人生的意義。
去消解人一旦閒下來就會思考
“人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類虛無的難題的困境。
我回想了一下,確實。在最初準備婚禮的時候,因為一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要處理完大家通常用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籌備的儀式,所有環節都很極限,忙碌到我們常常有時候反問自己 ——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來著”。
似乎當生活的齒輪一旦開始轉動,來自社會、家人以及根植在我們性格深處的文化傳統都在加速推動著我們向前,焦慮著一些很具體的事務,比如早上十點和婚慶的策劃會,比如婚紗、西服選什麼款式,而不再去思考或是質疑那些虛無縹緲的 “意義”,這很可怕。
但終究我們不是那種甘心妥協的人,即使依然有世俗的框架與很多瑣碎的事務,我們依然盡力在其中融入更多我們的想法,去傳達一些我們對婚姻與愛情的理解,去賦予這場儀式更多獨特的意義。
想起 23 歲時我對自己說的話(見「23 歲的自白:去追尋意義」)——
我仍然不覺得自己觸碰到了一直在找尋的意義,如今的一切成敗是非也僅僅是妥協所形成的答案,也許永遠找不到了,但這個過程卻給了前進的勇氣,也許思考本身就是建構意義的過程,讓我不再期待某個瞬間能夠頓悟,只是希望繼續向前,體驗和追尋著自己的人生。
很慶幸自己依然還在踐行著當初的這些話,也更幸運找到了一起並肩作戰的那個人,和我一起追尋這些 “無意義” 的意義。
失落的電影院#
周中的一個晚上學姐邀請我去看電影,一部意大利的黑白電影《還有明天》,難得有看到院線上映這種還算小眾的片子,到了發現包場了,配合著意大利的配樂,倒還真有置身老電影的感覺。
除了片子本身,這個影院也帶給了我一些感觸。
我們去的是杭州的一家叫作 “比高電影城” 的影院,從我小時候就一直在了。因為離得很近,所以之前也常常和家人一起去,這張照片就是 10 年前我和妹妹去看的時候留下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杭州發生了很多變化,甚至周遭的商圈也都換了好幾輪了,這家影院沒有擴張卻也沒有倒閉,還是最初的樣子,不算破敗卻有些冷清。
電影其實並不算是人生活的什麼剛需,但影院和書店一樣,常常是我們這一代人少時生活與回憶的載體,而如今我們已經漸漸成長為大人,它們卻也依然像是個年邁的長者一樣,失落卻又溫和地注視著這些人生起伏。
很喜歡朱塞佩・托納多雷導演的一部電影《天堂電影院》,也是十幾年前看的了,描繪了意大利的一個小鎮上的一家電影院,臨近結尾有一個多年後因為需要改建而炸掉原來的影院的場景,當時看得熱淚盈眶,現在回想似乎也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個人生活剪影#
捏捏與飯飯#
剛才兩個小貓默契跑到我書桌旁邊的床上撒嬌玩鬧,也太可愛了 ❤️
有趣的事與物#
設備#
心心念的 NuPhy Kick75 到啦!!比想像得厚重一點,顏色很清新舒服,有回到小時候玩任天堂掌機的氛圍,感覺打字都成了享受。
上篇還說到斷捨離,但是 Retro 風格 + 致敬任天堂元素,這誰忍得住啊!
輸入#
雖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輸入會在 「Yu's Life」 Telegram 頻道裡自動同步,不過還是挑選一部分在這裡列舉一下,感覺更像一個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為內容源搭建了一個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瀏覽了。
收藏#
文章#
- 「AI 編程」 vs. 「熱奶寶」,想到之前有人做了一個「Not Generated By AI」Badge / 聲明,或許未來也不是玩笑了。
- 我的朋友謝揚,他的 Fellou,以及這個時代的創業者,寫得真好,才知道謝揚也就跟我也差不多大...
視頻#
電影#
- 還有明天,電影本身是很有趣的敘事節奏,前面日常的鏡頭把壓抑窒息描繪得很真實,高潮部分咖啡廳炸的那一刻也有被燃到。片子本身講女性處境、意識覺醒和地位獨立,“選票比情書更重要”,“沒關係,還有明天”,最後的結局並沒有專注在個體的 “逃離” 而是群體 / 體制的更迭,錯愕之餘也有些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