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yu

pseudoyu

Blockchain | Programming | Photography | Boyi
github
twitter
telegram
mastodon
bilibili
jike

周報 #89 - 博客改版與 TheWan App 發布

前言#

weekly_review_89

本篇是對 2025-03-252025-03-30 這週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這週最大的變化就是根據 Antfu 的開源部落格主題改版了我的部落格,也加上了一些模組,折騰得很開心;開發了兩年幾度放棄的一個 iOS App TheWan 也終於發布了,依然很基礎,UI 設計和細節也並不滿意,但總算邁出了第一步;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部落格改版#

我是一個部落格折騰愛好者,前前後後寫過十幾篇關於如何搭建 Hugo 部落格及一些周邊服務的文章(詳見「週報 #68 - 關於寫部落格這件事與我生活的色彩」),也有不少朋友是通過這些教程才了解到我的部落格的。

網站主題是我之前很喜歡的那種古早台灣風,但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經不再維護(期間我有提過幾個 pr 新增了一些模組,但終究還是受 Hugo 框架的制約),隨著部落格內容的增加以及想要呈現和分享的形態越來越豐富,逐漸沒辦法很好地滿足我的定制化需求。

但因為早期我的部落格 slug 是 /zh/yy/mm/dd/:slug 這樣的路由形式,以及 Remark42 是根據完整的 url 匹配的,所以如果要遷移到新主題 / 框架要做很多額外的處理和重定向,所以一直搁置著沒有折騰。

但最近因為偶爾會把一些博文轉到朋友圈,有不少朋友反饋說打開很慢甚至完全加載不出來,除了因為部署在海外,部落格本身的一些素材 / 性能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了,但也很難排查和解決,於是又動了遷移的心思,看了看其他的一些框架,大同小異,也都不算滿意,但自己也不想太折騰用 Astro 之類的重新寫一個。

antfu_blog_os

恰好翻到了 Antfu 的部落格 antfu.me,是他自己定制的框架主題,性能自然不用多說,風格簡潔美觀且功能豐富,還有我一直想要的攝影展示模組,是我理想中的部落格了,於是在跟他確認授權之後,著手開始了遷移。

部落格分區#

我之前的網站定位在一個部落格而不是首頁,所以其實只有文章展示,也趁著這次機會重新劃分了一下分區,目前有以下幾個模組:

Homepage#

pseudoyu_homepage_new

Homepage 是我的個人首頁,主要展示簡單的個人介紹、履歷和各平台的聯繫方式。

Blog#

pseudoyu_blog

Blog 是我的博文板塊,分為了兩個類別,BlogNotes

Blog 主要會是週報及一些更完整的技術文章 / 教程等,並提供 RSS 輸出,可以在 {Folo} 等 RSS 閱讀器中訂閱;而後者 Notes 模組則可能是一些零散的不足以成文但卻有一定價值的筆記,也可以供查看但並不會包含在 RSS 中以免造成一些干擾。

Projects, Talks 與 Podcasts#

pseudoyu_projects

Projects 展示了自己工作、開源以及一些折騰的 Side Projects,其實把這些年零散做的一些大小項目匯集到一起還挺有成就感的。

不過這部分我去掉了 Antfu 的 TOC 目錄,每看一次他的項目頁面就多一次震撼,我項目什麼時候能多到需要目錄導航呀。

pseudoyu_talks

Talks 是我的一些課程 / 演講。這兩年還比較熱衷於作為分享者參加一些線上 / 線下的分享、課程和 Workshop 等,大多數其實都是和 OpenBuild 合作的,梳理了一下一些錄屏、課件等,發現不知不覺已經沉澱了不少。

還跟學姐開玩笑說可能我今年分享怎麼寫 Solidity 的時長已經超過我真正寫 Solidity 的時間了,常常會有一些隱隱的慚愧、焦慮和冒名頂替綜合症。

尤其在 AI Coding 發展到已經相對成熟的當下,應用開發已經不再是門檻了,但真正服務的架構、性能等卻更依賴開發者自身的判斷,所以今年想更多沉澱一些基礎知識了。

pseudoyu_podcasts

Podcasts 部分目前還很單薄,其實只有我幾年前在技術播客節參加的一期,當時思路和分享深度也很有限,但卻也還是享受播客這種形式的,今年會多參與甚至自己嘗試做一些。

Photos#

pseudoyu_photos

Photos 也是主題裡我很喜歡的一個板塊,之前就一直很想在個人網站上有一個類似 Unplash 這樣的個人攝影展示模組,也算是能夠激勵自己出門多拍一些,嘗試過用 Ghost 搭建一些子站之類的,總覺得不是很方便,現在能夠直接集成到部落格裡了。

Let's Chat 與 Sponsors#

pseudoyu_chat

Let's Chat 是一個聊天 / 諮詢板塊,我之前其實偶爾也會郵件或是各平台收到一些諮詢,一般就是解決一些部落格搭建的問題或簡單聊一些關於技術學習、成長相關的困惑,最近也趁著部落格改版,放了一個單獨的諮詢頁面,也算是輕諮詢的一次個人嘗試。

pseudoyu_sponsor

以及所有的 Sponsors 會展示在這個頁面以示感謝。

Friends#

pseudoyu_friends

把之前添加的友鏈頁面也遷移過來了,也歡迎大家交換。

部落格組件#

其實大部分的頁面都是基於 Antfu 的已經很完善的框架來微調內容的,除了一些個人的頁面外,我主要做了兩個調整。

第一個就是 OG 圖的生成沒有用之前的 svg 替換文字的方式,而是用了他更推薦的 satori 開源項目來動態生成,樣式和靈活性更高一些。

另外就是把我之前的 Remark42 評論系統與 GoatCounter 訪問統計系統集成進來了並且保持了原有的數據。

並且發現了 Netlify 非常好用的重定向功能,只需要在目錄下添加一個 _redirects 文件就可以自動化解決了我兼容之前的一些舊鏈接的問題,不需要在 DNS 層面做其他配置,例如以下的格式:

/zh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zh/about https://www.pseudoyu.com/about 301!
/zh/links https://www.pseudoyu.com/friend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zh/:splat 301

所以服務部署也放到了 Netlify,依然是每次 commit 代碼都會自動部署。

關於 TheWan iOS App#

2022 年下半年,我看了 Reorx 的一篇關於 n8n 的文章 —— 「使用自動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攝入和輸出」,被他所說的「賽博空間」這一概念所吸引,搭建了我的一個 Telegram 頻道 —— 「Yu's Life」,自動化同步我文章收藏、豆瓣記錄、B 站投幣、YouTube/Spotify 點讚等各平台的記錄,聚合了我在網絡空間的數字痕跡。

當時一位頗為有緣的學弟找到我說想一起做一個這樣的應用,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專屬聚合頻道但卻不用去折騰 n8n、rsshub、telegram bot 這類繁瑣的技術細節,我很感興趣,一拍即合。

一開始信心很足,花了一個多月做了一個網站和配套的 api 與同步服務,還寫了詳細的文檔,想着春節就能上線,但節後我的個人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換了工作、搬家回了杭州,暫搁置了一陣子,再捡起時卻已經缺乏了那一股勁。

隨後的兩年裡這個產品既沒有消亡卻也未能如期上線,一次次跳票。甚至為了說服自己繼續開發下去,我把它當成了一個技術 Playground —— 用 Rust 寫了 api 服務,Go 寫了同步服務,產品本身也從一個網頁端迭代成了用 SwiftUI 寫的原生 iOS App。

期間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產品背後同步用的是 {RSSHub},未曾想到自己現在也成為了項目的 maintainer,前段時間遇到一個小宇宙同步問題直接去上游一條龍修完了;以及期間也誕生了 {Folo},功能有些重合的點,一度讓我對產品喪失了一大半的動力。

不過總覺得更多由於自己的原因跳票至今有些對不住一起的夥伴,所以在今年年初杭州和內蒙兩場婚禮之間久違的空隙時間裡完成了一個基礎版本的開發,再經過和 Apple 審核近兩周的 Battle 之下,終於上架了 App Store。

tujunjie_thewan

上午跟一位最早期就加入了 waitlist 並且日常有不少溝通的讀者朋友講了這個消息,他說:

不知不覺,這兩年我娃都快一歲,你也結婚了,真快呀。

自己很早之前就在部落格裡說過,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產品,後來真正開始做了才慢慢發現,即使是一個僅 1.1M 的小 App,從想法萌芽到最後打包上架都很不容易,但總之先邁出了第一步,回頭看看,輕舟已過萬重山。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在 App Store 搜索「TheWan」或點擊下載鏈接體驗。

有趣的事與物#

輸入#

雖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輸入會在 「Yu's Life」 Telegram 頻道裡自動同步,不過還是挑選一部分在這裡列舉一下,感覺更像一個 newsletter 了。並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為內容源搭建了一個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瀏覽了。

收藏#

文章#

視頻#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