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yu

pseudoyu

Blockchain | Programming | Photography | Boyi
github
twitter
telegram
mastodon
bilibili
jike

周報 #83 - 年初收納(房間、設備、服務、軟體)

前言#

weekly_review_20240120_83

本篇是對 2025-01-062025-01-12 這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這一周整理了自己的房間、抽屜、NAS、線上服務、網路環境等,實現了物理與虛擬空間的斷捨離、收納和優化。

房間整理#

我大體是一個懶於整理房間或是收納的人,但由於通常也就是在電腦前工作、學習或是放鬆,基本上沒用到家中的什麼空間,所以倒也算不上亂。

但由於最近工作和各種事項日漸忙碌,以及和學姐對於各自獨立空間的需求,我開始把自己大部分的生活空間放回到我自己的租屋,也就趁此機會徹底整理了一下,花了大概六七個小時,最終收拾完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由生活空間的整潔帶來的秩序感。

網路管理#

yu_home_router

我租的房子是一個幾十平米的 Studio(大開間)戶型,不太需要組網之類的,由一台高達主題款的 Asus RT-AX86U 路由器提供所有的網路,也沒有怎麼刻意折騰網線佈局,靠近路由器的地方有一台 DIY 的 NAS 和一台懶貓微服是直接通過網線連接的,剩下所有設備都用的 Wifi 連接,基本上在房間內感受不到網速有什麼瓶頸。

寬帶是電信的千兆光纖,並且向運營商要了 ipv4 公網 ip,在 NAS 上安裝了 ddns-go 服務,動態地更新公網 ip 的解析,並且通過路由器層面的端口轉發暴露一些必要的網路服務供自己不在家的時候使用;後面覺得公網 ip 直接暴露的方式還是有些不太安全,於是又通過 Tailscale 搭建了一個私有網路並在之前活動便宜囤的一台上海的伺服器上自建了一個 Derper,實現所有設備直接的網路聯通,目前使用下來感覺是更好的方案(之前也用過 Surge Ponte,不過可能用的時候還比較早期並不算穩定,所以換了方案)。

Asus 的路由器可玩性很高,刷了梅林固件,安裝了 Clash 應用,自己寫了規則接管和分流了家裡的所有設備的網路流量,所以家裡的其他設備也都無須再折騰網路代理了。

存儲管理#

lazy_cat_pic

我之前其實一直沒怎麼注意過個人存儲的,主要就是靠一個 1T 的三星 T5 SSD 移動硬碟來存一些重要文件,後來又開始用 OneDrive 來雲備份,但最近在有了 NAS 和懶貓微服後,又重新整理過自己的整個存儲方案。

首先因為 Macbook 是 1T 的,本地會保存大部分重要文件,然後因為通過土耳其區的 Apple Store 購買了 2T 的 iCloud 空間,所以 iCloud 雲端也有一個備份;然後會把所有的視頻和照片同步到 openmediavault 的 NAS 上(8T RAID 5),懶貓微服上也會有一份(8T RAID 0),這樣基本上對所有文件都有些保障(也使用了 rsync 來自動同步更改,不過感覺對於大文件不算穩定,大部分時間還是手動)。

數碼設備管理#

yu_apple_tv

家裡的 Apple TV,直接連著堅果 O1S 投影儀,這款是短焦的,所以直接貼牆使用就能夠投出不錯的畫面,也不用擔心遮擋這些,家用還是挺足夠的,也默認連著一個 Homepod mini,平時用來當動態牆紙放歌也不錯,構成了我的影音區;租的房間裡自帶了一台電視,連了我的 Nintendo Switch,旁邊還有一台 Steam Deck,也可以通過 type-c 線直接連到電視上玩,也算是有了一個獨立的遊戲區(雖然很少玩了)。

前段時間進行了一波電子設備的斷捨離,把 Mac Studio、Chromebook 和不算常用的螢幕、鍵盤、充電寶等都出了閒魚,日常辦公就只剩一台 14 寸的 MacBook Pro 了,在家裡會直連去年買的幾碩的 FlipGo 便攜顯示器,這樣就相當於有了個 14 寸的主屏和兩個副屏,出行也直接線一拔,不用像之前一樣考慮兩台設備的配置、軟體統一,開發環境等,反而能更專注一些。

寵物設備管理#

A7_04487

捏捏很多時候會在我的房間,家裡的寵物基本上都是小佩(PetKit)家的,全自動貓砂盆、餵食器和飲水機,真的是讓養貓體驗 MAX,一個 App 管理所有的;還有一個米家的攝像頭觀察家裡整體的一些情況,其他智能家居暫時都沒怎麼啟用了,不過還是想着折騰一下用 Home Assistant + Home Bridge 把所有的都聚合到 iPhone 的 Home 應用裡來一鍵管理,最近弄一下。

相機整理#

camera_a7m3

相機現在有三台,2018 年買的 Sony A7M3,前年買的 Sony ZV1 Mark II,和一台剛買的富士 X100VI,也做了很好的分工,A7M3 連著羅德 Wireles Go 麥克風,配合著一個百諾的腳架,常駐著放在辦公區背後,減少拍攝視頻的籌備流程,基本上能做到隨時開錄,而有些對著電腦的音頻錄製、教程則是直接用 Shure MV7 連著電腦來錄,希望今年能夠更多一點產出;出門的話則是直接帶著 ZV1 拍視頻,沒有其他什麼配件,就用自帶的機身麥克風外加了一個官方的手柄,基本上隨開隨錄,旅行和日常記錄很足夠;出門街拍就完全用 X100VI 了。

服務整理#

網路代理#

目前最影響日常生活工作體驗的就是網路代理了,線路方面自己用 CN2GIA DC6 的一台美國機房搭了個 trojan 節點,再加上朋友的一台新加坡的 ss 節點,基本上滿足了日常需求;然後也有兩個機場作為 fallback 和代理一些流媒體,比如 HBO Max,解決一些區域限制問題。

而由於 Mac 和 iPhone 上慣用的是 Surge,而路由器只能用 Clash 規則,常常不方便統一管理,於是用 Surgio 這一規則管理工具通過 GitHub Repo 維護和同步遠程規則,更便於管理,自己也日常不斷微調分流規則和一些配置項,更適應自己的各類需求。

自托管服務#

yu_serveices_2025_01

我的大部分靜態網站類服務都在 Cloudflare、Vercel 和 Zeabur 上,而容器類服務則是分布在各種 VPS、獨立伺服器、NAS 和各種 serverless 平台上,最近整理的時候也作了一大波遷移。

Zeabur 貌似最近計費方式有了一些變化,感覺費用明顯上漲,在沒新增服務的情況下這個月超了 Developer Plan 5 美元額度不少,所以把一些消耗資源或是流量請求很大的都遷移走了,只保留了一些低消耗但對穩定性要求比較高的服務,例如博客訪問統計系統這些。fly.io 因為還有免費額度,上面只跑了我博客的 Remark42 統計服務,也遷移到了最便宜的 IAD 區域,掛載了 3GB 的 Volume,基本上能控制在免費額度之下,持續觀察中。

由於之前有個比賽獎品之一是一年期的 AWS 一萬多美元的 Credits,所以在機器上使用 Coolify 進行管理,把大部分的自用服務 / 開發環境放在了一台 8c32g 香港機房的機器上,可以直接使用現成的 Docker Compose 文件進行部署,也可以使用 Webhook 聯動 GitHub 觸發,基本上滿足了我的需求,可玩性和定制化程度都要比 Zeabur 使用 k3s 的方案要高不少,數據庫類的應用還很方便直接使用 S3 進行備份,等 AWS Credits 到期後可能也會遷移到 OVH 或者 Hetzner 獨服上。

軟體應用#

yu_app_screen

我是一個對軟體工具很挑剔的人,不過從今年開始也開始主要降低手機上各類 App 的使用,電腦上也儘量簡化了工作量和干擾,開始更多體驗和支持一些獨立開發者的項目,其他的軟體工具等最近在 「GitHub - pseudoyu/yu-tools」會再更新一下,這裡主要講一下 AI 工作的使用。

目前最高頻使用也是依賴的是 Cursor Pro(年付了),日常使用它的補全、CMD+K 以及 Composer(Agent)模式進行工作和各類項目,都依賴的 Claude 3.5 Sonnet 模型,已經能協助我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另一個年付的是 STRRL 開發的 Haye AI 項目,日常綁定了一個 CMD+E 快捷鍵來優化我的一些英文寫作,也很偶爾地用它的對話框功能。

GitHub 一直給我續著 Copilot,我使用 ChatWise 項目來綁定使用 Claude 3.5 Sonnet 模型來進行一些小的編程類問題的 Chat,也綁定了我在 NekoAPIburn.hair 上的 API Key 來使用 GPT-4o,ChatWise 還綁定了 Tavily 的 API Key 來啟用 Web Search 功能,可以代替 Perplexity 來使用;另外就是在 Kagi Search 的三個月試用中,作為一個搜索引擎其實倒是沒有什麼體驗上的感知,不過還是有明顯地減少我對 AI 生成內容的依賴,其實整體得到的信息質量是有提升的,但是 Kagi Summary 等功能幾乎不太用。

有趣的事與物#

輸入#

雖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輸入會在 「Yu's Life」 Telegram 頻道裡自動同步,不過還是挑選一部分在這裡列舉一下,感覺更像一個 newsletter 了。並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為內容源搭建了一個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瀏覽了。

收藏#

書籍#

文章#

視頻#

劇集#

  • 去有風的地方,每天吃飯的時候看的,感覺還挺喜歡這種沒太多 drama,只是比較平靜地展示生活日常的日常向的劇了,也有點想去雲南看看

遊戲#

  • 雙人成行 It Takes Two,玩了好幾關了,感覺難度和遊戲性很設計得很折中,我這種手殘回合制玩家也能有不錯的體驗。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