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yu

pseudoyu

Blockchain | Programming | Photography | Boyi
github
twitter
telegram
mastodon
bilibili
jike

周報 #70 - 消失的附近,Burnout 与 Boreout

前言#

weekly_review_20240901

本篇是對 2024-08-192024-08-25 這週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消失的附近#

disappear_neighbor

大概由於童年有七八年都是在老家長大,剛搬來杭州時候我所在的社區也有一群年齡相仿的玩伴,我大抵還算是一個「野孩子」。

在老家時候就不用說了,爬樹、抓知了、下河摸魚,折幾枝柳樹藤蔓自己做弓箭或是削彈弓,天地廣闊,似乎總能有自己的樂趣。即使是到了杭州後,小時候每次吃完晚飯最期待的都是出去街道喊一聲,會有人一起玩輪滑、滑板,會走街串巷地閒逛,也會去「富有」的朋友家裡看他玩口袋妖怪(現在的「寶可夢」)。

而不知是自己年齡漸長還是整個城市變了,似乎現在鮮有「鄰居」和「社區」的概念,總是一家一戶一生活,甚至對家附近有哪些店、發生了哪些事也一無所知。

少年意氣風發時候的自己自然是不甚在意,有很多同學、朋友,每次約出門也都是在繁華鬧市街區,生活的「附近」太小,裝不下自己的多彩生活。

然而,離開校園後的這幾年的感受會更明顯一些,即使生活確實顯而易見地比之前豐富得多了,內心的孤獨感卻日漸增加。許多朋友漸行漸遠,大家都有了新的工作、生活甚至是家庭,有時常常連開心或是難過的情緒都一時不知該向誰說。

還想起有一次在北京和渐仔相約打羽毛球,也一起吃了個晚飯,我們在合生匯看到了一個街機遊戲廳,一起打了一個多小時的「三國志」,現在的我們已經可以不太在意花了多少遊戲幣,能不能打到通關,似乎只是想從中找回少年時的快樂。

可是卻再也找不到了。

今年開始更頻繁地去良渚和朋友一起辦公,即使逾半小時的車程有些折騰,杭州夏日撲面而來的熱浪也令人卻步,在這每週難得的體驗中似乎能夠重新獲得一些生活的能量和圖中所說的對「附近」的感知能力。

Burnout 與 Boreout#

前幾週的某個週末,同事突然來問我最近狀態怎麼樣,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我起初有些詫異,其實自己感覺一切還算正常,詳細聊了下後,才發現是自己的感知和實際的感知之間存在一些偏差,剛好也看到了這篇文章 —— 「Is it burnout or boreout?」,於是仔細回顧了一下這幾個月的狀態。

Burnout#

總是有一些朋友會問我說是不是同時做的事太多了,但其實我自知並沒有,甚至內心深處還是會焦慮自己做得依然不夠多不夠好。大概是「冒名頂替綜合徵」的影響,我總是覺得自己並不如同事朋友們那般有天賦與創造力,我似乎總是需要額外做一些事來填補內心的這種「不配得感」。

因此自大學來我一直以來都有「多線程」的傾向,在剛畢業職業發展的前期其實這種傾向給我帶來了不少好處,我似乎成為了那個別人口中的「卷王」,總是在職責範圍內做更多,學更多,也因此取得了許多不錯的成果。

然而現在從實習開始算起的話,工作已經三年有餘了,隨著自己的能力剛剛好能滿足工作的需求卻有時候似乎難以有一些創新的時候,自己陷入了一種痛苦的「Burning Out」狀態,一種職業的倦怠感,似乎有著一些工作量,但其實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承受範圍或是極限,但有時候會讓焦慮和自我懷疑包裹著自己的工作時間:

這個實現方案正確嗎?

我是不是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做更多的優化,但似乎還沒什麼好的思路?

似乎同事都能夠 handle 好自己的部分,我是不是應該更主動一點找到自己的定位?

...

這種 Burnout 的狀態很狡猾,並不會讓自己倦於工作本身,而是隱藏在工作量之下,所以自己甚至不太容易感知到,倦怠本身是一種情緒,讓我缺少足夠的能量去應付,同時會侵蝕自己的目標感和控制感,造成拖延和一些任務的錯漏,然後加重自我懷疑。

Boreout#

工作的前兩年其實一切都是新的,工作任務和技術學習所帶來的正反饋和刺激感很強,而現在工作任務只要付諸時間基本上能夠獨立或和同事的協作下完成,但由於工作內容相對穩定了,一項項 checklist 打勾所帶來的滿足感遠遠比不上學習一門新語言或是新框架,自己似乎又陷入了一種「Boreout」,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內容以及自己所能為這份工作貢獻的價值產生了懷疑。

以同事聊到工作狀態之後這兩週正視了這一問題,感覺產生了一些效果,恰好也對應文章中給出的幾種解決方案。

Align#

當時選擇參加現在的公司和項目時,更多是由於其氛圍和價值觀,一年多過去了,其實原本的理由猶在,外力並不是造成自己狀態改變的理由,應該更多向內探索。

Brainstorm#

自己其實算不上什麼獨狼的性格,只是確實常常有些難以做到去麻煩別人,再加上有些 i 的性格,在群組討論中似乎更多還是聽從者的角色,參與感的缺失有時候也是自我懷疑的來源,像是和同事聊聊自己的問題,或是線下一起辦公、參加活動,似乎能夠更多汲取熱情和能量。

Experiment#

嘗試在工作方式上做一些小的改變而不是因循原有線性的模式,並不每次都把「創新」作為唯一目標(往往會因無法達到而產生挫敗感),有時候僅僅是一些方式的改變,在技術調研時的多幾分探索,似乎就已經足夠產生一些改變了。

有趣的事與物#

輸入#

雖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輸入會在「Yu's Life」 Telegram 頻道裡自動同步,不過還是挑選一部分在這裡列舉一下,感覺更像一個 newsletter 了。並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為內容源搭建了一個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瀏覽了。

收藏#

書籍#

文章#

影片#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