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是對 2024-08-12
到 2024-08-18
這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從 VS Code 轉向 Cursor 寫程式,聊聊 AI 加持下的編程體驗;和學姐在一起 400 天;某天和學姐有了關於過去經歷和興趣愛好的一次深夜長談,引發了我對自己的學習源動力思考;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AI 加持下的編程體驗#
這兩周高強度使用了 Cursor,一個基於 VS Code 的 AI IDE,效果很驚嘆。
我其實算是 GitHub Copilot 的非常非常早期的內測用戶,直到現在也還在用;而在 ChatGPT、Perplexity、Devv.ai 和 Claude 出現後也都是高強度的付費用戶,思維上已經很習慣使用 AI 來幫我寫程式了,但是更多還是補全部分邏輯和調試 Bug,沒辦法做到專案級的輔助。
而在 Cursor 把整個專案作為上下文、提問時可以 @ 其他檔案或程式碼、並且使用 Claude 3.5 Sonnet 模型之後,體驗感和可用性已經和我想像的形態越來越近了。
實踐上,在試用 Pro 的 15 天中,解決了我工作中的 Go 的一些 Bug 修復和新增 Tests;改進了 Electron 應用的一個更新提示介面和功能;從零開始幫我寫了一個 rust 的後端 CRUD api 包括完整的 Dockerfile 和 GitHub Action 部分;幫助我完成了一個 Remix 專案的資料可視化部分以及很多個介面的調整,精確到各個頁面之間的互動和佈局;以及順便還幫我學了一些 SwiftUI。
我大概已經有 50% 以上的程式碼是在 AI 輔助甚至直接 AI 生成的了,而我更多的時間都是「CMD + K」(Cursor 的程式碼生成按鈕)的對話框中跟 AI 溝通需求,在梳理 prompts(大部分就是按照對話自然語言來表述),聊或是等待程式碼生成的時候反而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程式碼架構、邏輯、更合適的第三方庫等。
其實讓 AI 了解我的需求的時候,自己也在反覆思考其合理性,反而能產出功能和程式碼質量都更優的程式碼,至於語法和程式碼風格方面,我常常直接去研讀和學習 AI 的實現,比起從零開始去讀一個開源專案要好上手得多。
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設計和創造。
正如 Randy 在 「程式碼藝術家」不會被 AI 取代 一文中所引用的:
I realize the reason I like building is not just because I’m a builder.
我意識到我一直喜歡創造點東西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我就是個創造者.
It’s because software products are how I express my creativity.
而是因為寫軟體產品是我表達我的創意的一種方式
It’s like a poem to a poet, a song to a songwriter, a painting to a painter…
就像詩人的詩,歌手的歌,畫家的畫
Software is my art form, my medium of expression.
軟體是屬於我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我表達(創造力)的媒介。
ETHShenzhen Hackathon#
上文提到的專案是我週末在深圳參加的活動,其實算是自己正經作為選手參加的第一個 Hackathon 活動,通宵兩晚寫完了 Demo,在現場寫了基礎的演講大綱和幾張簡略的 PPT,最後完成了 Demo 演講,比想像的還要累不少,週日才睡上了一個好覺。
學習的源動力#
有一天晚上從給我妹妹選滑板開啟了話題,和學姐夜談到了過去的一些經歷,以及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
我的奇奇怪怪的技能樹和興趣愛好其實不算少。學生時期大大小小的運動至少都接觸過,大部分也還算上手;輪滑自小學開始到大家參加輪滑社堅持了接近十年;小時候也用那種扭扭的滑板四處刷街;跟著我表哥一起去游泳館玩,自然地學會了游泳;大學後玩了攝影、學了剪輯,在全校飛無人機,也成立了工作室從各種燈光佈景都研究了下;做過審計的實習、甚至因為創業開公司而自己把註冊公司、財務報稅、開發票、企業清繳匯算申報以及註銷流程在沒有中介和財務的幫助下自己操作了近兩年;工作中也是對各種程式語言框架都很好奇,算是經常嘗鮮。
我似乎一直有這樣野路子學習的傾向,以及在學到了恰好足夠滿足我當時的需要時就戛然而止,並沒有更多的欲望去深耕其中。例如,我算是喜歡攝影,甚至在做攝影和視頻相關工作室創業的時候也有過把它作為自己事業的念頭,但那麼多年其實我似乎並沒有真正地從構圖、光影、色彩、修圖這些去系統學過,視頻拍攝剪輯也沒有從戲劇理論、導演思維這一塊打基礎,只是在需要用的某個技巧或是功能的時候再去快速學習,夠用但也僅僅是夠用。
我認真剖析了自己的內心,發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還會追溯到小時候甚至是童年。
我很小的時候轉學來到杭州,其實花了很多時間來讓自己講話不帶鄉音、以及花了好幾年成績才慢慢達到中上,也經歷過一些帶著歧視或是不公,內心積累了不少自卑的部分。而隨著初中遇到了很好的老師,生活和學業才慢慢走上正軌。
這時候其實多了另一種評價,“你做到 xxx 一定很努力吧”。
我並不是否認 “努力” 的重要性,只是常常被那麼說,總覺得有些挫敗,似乎連我自己都覺得,我就是不如別人,只是很努力,所以比別人取得了更多的收穫,陷入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頂替綜合徵) 的自我惡性循環。
於是我慢慢開始不那麼 “努力”,似乎在向他人和自己證明,我能 “輕易” 做到這些事,漸漸地,也享受其中。
帶給我快樂的並不是學到的知識或運用它實現什麼,而是 “學習一個新東西” 和 “我能夠很快學會它” 這樣的心理正反饋。這帶給了我一些好處,如長期這樣亂點技能樹積攢的信心讓我面對新事物或許多看似遙遠的目標時不會那麼畏懼 ——
“過去的我做到那麼多了,現在的我一定也能”。
但也讓我有時候並沒辦法沉下心做好一件事,或者把某項真正喜歡的事做到最好,有廣度而缺深度,感覺也是一種 trade off,慢慢也開始有一些改變。
個人生活剪影#
400 天紀念日#
和學姐 400 天了。
有趣的事與物#
輸入#
雖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輸入會在 「Yu's Life」 Telegram 頻道裡自動同步,不過還是挑選一部分在這裡列舉一下,感覺更像一個 newsletter 了。並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為內容源搭建了一個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瀏覽了。
收藏#
- GitHub - lokalise/i18n-ally: 🌍 All in one i18n extension for VS Code
- electric-capital/crypto-ecosystems
- omarespejel/starknet-star-tr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