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yu

pseudoyu

Blockchain | Programming | Photography | Boyi
github
twitter
telegram
mastodon
bilibili
jike

周報 #45 - 讀書筆記、知識管理與雙城生活

前言#

本篇是對 2023-08-162023-09-04 這幾週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不知不覺竟又是兩三週過去了,於是只好安慰自己說每篇向前平移一週很快就能恢復週更了。不過這幾週倒也不是在擺爛,讀了一些書,看了幾篇對我影響很大的文章;參加了一些有趣的活動,折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重新搭建好了自己的一套知識管理系統,本職與額外興趣部分的工作也都有序進行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個人信息獲取與知識管理系統#

繼「周報 #25 - 基於 Crossbell 的個人信息輸出與同步系統(重構)」這篇之後,我對自己的信息輸出同步系統一直都還挺滿意的,能夠從輸出反向推動輸入,從而增加了更多信息篩選和思考的過程。但就像是那篇裡也提到過的,自己對信息源只是做了精簡和篩選,配合了一些簡單的 tag 系統和有限的雙向鏈接,其實並沒有對輸入的一些信息做太多消化和思考的沉澱,而在每次寫周報或是文章的時候,常常是對著標題進行回憶,不過由於看的時候也大多做了一些思考,一直以來也算不上太費勁的事。

然而隨著自己重新撿起了很多之前感興趣的方向和目標,用於處理和消化這些信息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也越來越高,又恰逢看到了 P.J. Wu 吳秉儒 入職 Heptabase,於是重溫了數月前他的這篇「我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和 Indigo 的這篇「費曼學習法實踐 / INDIGO 的信息獲取與知識輸出方法論」,於是想着再重構一下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尤其是輸入端。

這個人怎麼天天不好好學習就知道搭各種系統。

最後的效果很令人滿意,本來想在這裡寫一下一些具體細節,沒想到卻越寫越收不住,所以獨立在了另一篇「個人信息獲取與知識管理系統(Heptabase + Logseq + Readwise)」中。

選擇的意義#

這兩天讀了「枫影 Justin Yan」的一篇「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時,希望我的選擇真的是我的選擇」,其中好幾次提到了 “向內探索、找到想要的東西” 這一概念。想到我之前我思考過的 “內觀與外求” 的概念:

我們作為人的關注點往往都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個方面,相較而言,對外的關注點由於更具刺激性與正反饋而占了絕大部分,而對內在的關注則往往容易被忽略。

外求似乎總能有一些答案,而內觀則沒有終點。但內求一定是伴隨著對自我的剖析與傷害,是更違背自我保護本能和人性的一種行為,曾經很畏懼這一點,也擔心永遠找不到意義而一直陷入深淵中。但現在看來,其實只要仍然在質疑和思考,那依然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內核,失去了對自我的好奇與探索的動力,才是最值得恐懼和難以忍受的事。

這種透過社交網絡的小孔窺視別人的人生的方式,很容易放大別人的真實經歷。

還看到一段對於放大他人的描述,很真實,其實不僅僅網絡如此。在大學以及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很傾向於選擇一個當時的崇拜的人去趕超,總覺得他們擁有著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而真正所謂的 “超過” 後卻又知道這一切毫無意義,自己所追趕的不過是放大後的影子,而為了填補這種無意義而再不得不再次選擇,成為別人終究是一種取巧偷懶的行徑,也常常會離真正自己像成為的樣子更遠。

閱讀與讀書筆記#

這週開始更多地閱讀寫作,主要在讀的書是 Tiago Forte 的 Building a Second Brain,也讀了很多文章。其實之前自己不是很注重讀書筆記,大多是靠自己在讀的時候去更多消化信息,形成自己的內在的想法,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讓自己讀的時候會更專注、吸收效率更高,然而其實一直有點忽略了回顧和內化這一部分,隨著時間更久地過去其實就不那麼容易記憶了。我現在是用微信讀書 + Notepal + Readwise 記錄自己的標注和對應想法,於此同時,在 Heptabase 和 Logseq 中每本書都會有一個對應頁面,用於寫一些更 general 或是零散的一些相關的想法,由於是卡片機制,也可以很方便地把那些筆記碎片進行檢索和關聯。

“當你準備學習一門新知識時,必須站在傳授者的立場,假設要向別人講解這門知識。”

學會輸出,激勵我們的大腦更多地使用第二種模式:“在不同的概念之間強行建立聯繫,也是大腦的特長。”

有集中讀一些關於信息獲取與知識管理的,也再次強化了費曼學習法的概念,這個和自己用輸出倒逼輸入的思路很接近,確實是一直很受用的一種方式,也是看了概念之後才比較深切地意識到原來自己也算是在實踐這個概念。

目前的時代下我們信息早就到了過載的程度,Logseq 的雙向鏈接、P.A.R.A. 理論、包括 Heptabase 的白板其實都是在因循人腦的一些思維邏輯來做到這一點。自己的實踐其實是把不同的概念和信息點創建為零散的卡片信息,積累足夠多後從這些信息點中分模塊和整理框架,等框架足夠清晰後開始創作文章,而在創作文章的過程中也重新梳理這些知識與它們之間的聯繫,不僅為了當下的記憶,也益於未來的回溯。正如一句我很喜歡的關於筆記的描述:

Note taking is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future version of yourself.

個人生活剪影#

love_and_food_in_beijing

去北京過了一個七夕節,由於有些忙碌,就沒出去吃了,學姐做了簡餐,生活小小的儀式感了,然後給學姐配了 Apple TV + Surge tvOS 客戶端,可以直接在電視上看 YouTube 和 Netflix,很開心了!

hangzhou_rust_meetup

待了一週後因為去杭州參加一個朋友主辦的 Rust 的活動而匆匆趕回了杭州,也似乎稍稍習慣了往返北京,也過上了 “双城記” 的生活,心情上也放鬆了許多,會更樂意參加各種好玩的活動,嘗試一些新的事物。

週中還去良渚找大家遠程辦公,見到了 STRRL、圖拉鼎、智子等,都有點小後悔當時沒有把房子租在那邊了,也太快樂了!

love_charge_base

到了杭州才收到學姐送的七夕禮物,一個超級酷的透明充電寶,去遠程辦公的時候還帶去給大家圍觀(炫耀)了哈哈,感覺像是小時候終於收到自己心愛的玩具的心情。

nie_nie_hide_behind_chair

nie_nie_with_food

正在放暑假的妹妹想跟捏捏一起玩,所以就沒那麼早接回家,回來後依然很黏人。寫的時候才突然想到,捏捏陪著我也已經 10 個多月了,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也已經一歲多,脫去了一些稚氣;但時間過得也慢,似乎接回家時偷偷躲在櫃子裡不敢出來還是在昨天,一起度過的日子緩慢、靜謐而美好。

有趣的事與物#

MuChiangMai#

muchiangmai_offer

申請了 MuChiangMai 活動的 mentor,去活動講三節 workshop 可以換免費住宿!大概 10 月會去清邁當幾週遊民了,期待的同時還是對全英講課有些緊張,還是需要提前準備一下,也是個新的挑戰了。

其他#

輸入#

雖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輸入會在 「Yu's Life」 Telegram 頻道裡自動同步,不過還是挑選一部分在這裡列舉一下,感覺更像一個 newsletter 了。

書籍#

  • Building a Second Brain,正在基於他的理論構建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文章#

視頻#

播客#

動漫#

  • 我推的孩子,補標。新番的時候追番看完的,看了兩集就停不下來,很喜歡的節奏和走向,在中間一集模仿愛的那一段的時候整個情緒就起來了,期待下一季了。

劇集#

  • 漫長的季節,補標,好久之前看的,國產劇常常也有超出我預期的時候,劇情節奏和情緒張力都很足夠,一口氣看完後還意猶未盡。
  • 偽裝者,偶爾會在 B 站刷到一些混剪,因為太喜歡琅琊榜那撥演員,幾個週末本想當作 BGM 放著了,還被劇情深深吸引了,其實還挺喜歡那個年代和這個題材的,有點很久之前玩的《隱形守護者》的感覺,但明顯自己還是喜歡遊戲裡莊曉曼和劇裡于曼麗這樣的設定和性格,所以看到後面還挺痛心和惋惜的。
  • 絕世網紅,最近折騰了 Apple TV 上直接看奈飛,試驗和下飯的時候隨手點開的熱播,女主風格和穿搭真不錯,其他都挺爛的。
  • 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恢復了中午吃飯的時候看紀錄片的習慣,隨手打開的,原以為會是講述他的輝煌歷史和微軟帝國,然而講到了很多關於貧窮、慈善、破碎的友情、日常生活,看到這一面還是挺意外的,整體還挺值得一看的。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