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是對 2023-01-16
到 2023-01-22
這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這周的時間三等分了,在北京、杭州和江蘇老家三地奔波周折。作為已經幾乎三個月沒出門的自己來說,路途還是帶來了不少疲勞感,但卻發現自己其實對於這種很長一段時間固有生活節奏的變化其實並不抵觸,甚至有些新奇與期待。
把捏捏送到了同事家寄養,很擔心;回了杭州,陪伴了父母和妹妹,見了一些朋友;又急匆匆地回了江蘇老家過春節,可能因為心境有所好轉,今年對待新年和春節跨年態度積極了許多,給朋友發了一些跨年祝福,撿回了一些儀式感;也發現了我的朋友們講話都還挺有意思的,最近倒是更多把這些日常 po 到推上,大概也是之前提到過的分享欲的恢復吧;還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事。
何以為家#
回家第一天偶然拍到的夕陽,拍完感覺田野的天還是別有一番感覺的,這個意境有些聯想到《Flipped》的封面圖。
其實提到回家或是回老家這件事,多少是帶有些複雜心情的。或者更抽象一點說,對於『家』和『家人』的歸屬感,自己也經歷了很多思考與改變。
自己雖在杭州出生,但童年大部分的時光是在江蘇老家度過的,父母都在杭州發展事業,也許對於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來說,也還算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吧。在我已經有些淡忘的幼時記憶裡,其實父母的形象並不那麼清晰。直到小學二年級,我 9 歲的時候,才到杭州和父母一起生活。
或多或少有一些親近感的影響,自己一直以來算是比較獨立地生活的,從大概初中開始,不論是中考志願、高中自主招生、高考志願、城市選擇這些重要節點選擇,還是日常的什麼瑣碎事宜,似乎都是需要自己去獨立做決定,父母極少會給我建議,更別說是幫做決定了,當然,好處就是同樣也不會因為成績或者早戀這樣的事來干涉我(甚至幫我掩護)。
記得最清晰的一次是在高三,自己的成績排名剛好可以選擇去『南方科技大學』,一個當時剛建校不久但挺有意思的學校的自主招生機會,其實還是挺心動的,但對於當時甚至極少離開江浙的我來說,要在有著不小高三課業壓力的情況下去這樣一個陌生的城市面試,還是有些難以果斷地作出什麼決定的,於是還是撥通了我爸的電話,跟他簡單陳述了情況,想問問他的建議,換來的只有一句 “你自己決定就好”,然後掛斷了。
說沒有一絲難過與埋怨是假的,尤其是看著周遭電話亭同學與父母在熱烈地對備選的幾所學校機會進行了各種權衡和商討,自己似乎第一次感受到那麼無助。回到候選教室後,沒再說一句話,簽署放棄了所有機會。
高考結束後的志願也是,當時自己因為一些情感上的問題避開了浙江和上海的所有選項,大概只花了下午兩三個小時對著那本粉色的歷屆招生手冊選了幾所省外從未了解過但是分數差不多夠的學校,父母知道緣由,但也同樣沒有給予什麼干涉。也許還是帶著一些賭氣的成分吧,當時的自己還是挺幼稚的。
可能直到大三,當時自己忙於創業和一些實習差旅,有一次剛巧到杭州出差,趕著一個晚上回家住了。已經臨近一點了,到家後發現媽媽仍然在等我,而我爸剛好因為有些應酬而喝醉先睡了。當時不知道出於什麼緣由,坐在床邊和媽媽聊起了各種過去,才發現自己似乎沒有真正去了解過父母的內心或是去試圖溝通。
我爸媽都是 75 後,與我的同齡朋友相比算是比較年輕的了。媽媽說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並沒有什麼經驗,而又心懷愧疚地因為自己的工作而沒能陪伴我度過童年時光,等我到了杭州後,他們也有些不知所措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這樣一個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的個體,最後,他們選擇了『尊重』,也講了很多很多這些年來相處的細節。
說實話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些意外。我之前有過不少很自我的猜測,總覺得也許是因為沒有從小在身邊長大,感情沒那麼深,因而似乎少了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紐帶,也許是很難彌補的。
也有些恍然,其實父母在潛移默化間帶給了我非常多。從我記事以來的十幾年裡,我從未見父母吵架過,甚至到了現在恩愛也並未隨著年月而減少,讓我對家庭仍保留著許多美好幻想;爸爸性格十分寬容,從小到大都未對我進行任何打罵,但對時間觀念與承諾尤其嚴格,當我違背時總會反復強調,直至我將之刻入本能;媽媽雖大多事交由爸爸決定,她性格中的善良與溫和極大地影響了我,讓我在面臨各種選擇時至少善惡為先,對他人也真誠以待;而之前我有些埋怨的關於我需要一直自己獨立做決定的方面,其實在大三大四後的許多人生選擇裡,讓我得以堅定地獨自前行,可以說我後來的創業、跨專業申請、去香港讀研、來北京工作,以及後面會作出的各種或許會被稱之為勇敢的決定,也都源於此。
在這次長談之後,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方式,每次回家總會暢聊到深夜,或關於我在各個地方的見聞,或家長里短,就像是朋友一樣相處,也會互相調侃(比如我媽一直覺得我是個渣男)。我依然作為一個個體浪跡在各個城市過著自己的生活,只是家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暫時的棲息之所,而是有了一種歸屬的寄託,獨立卻又並不疏離。
而對於老家,其實可以說是幸運眷顧吧,截至 2021 年初,在我已經度過的二十多年裡,並未經歷過任何刻骨銘心的離別,也就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理所應當的事。而在一個清晨收到爸爸的一句『外婆走了』的簡短卻又刺痛的四個字時,才真正感受到一種精神與情緒的撕裂感。
甚至當時因為在香港讀研,沒辦法趕上最後一面,而之後的一年也因故無法返回,一拖,甚至就已經是第三年。以至於越到臨近回家的時候,自己越是愧疚與害怕。從小也在外婆身邊長大,我的情感自是無需多言,但也更難想像到媽媽的心情之痛,回老家也因此帶上了一些不一樣的意義。
有部電影叫『何以為家』,故事本身倒沒什麼相似之處,只是對這個標題有些印象深刻,每個人的家都不同,卻總是需要不斷尋找這樣一個存在,或謂之為起源,或謂之為歸屬。
個人生活剪影#
捏捏近況#
捏捏寄養到我項目的小 leader 家了,17 號的時候他還很貼心地開車過來接了,我裝了好多好多東西,各種囑咐,完全捨不得,即使只是短途的分離。不過好在適應得還算可以,雖然白天不那麼活躍,但是晚上還是會出來探索,飲食也很正常,算了稍稍放心了一些。
完全是一種老父親的心態了,既擔心不那麼適應而受苦,又覺得如果太過適應會有些怅然若失(不會那麼沒良心吧,不會吧)。朋友們表示我以後可別養女兒了,得心疼死。
倒是在他家似乎看上了他們家養在鳥籠裡的鳥,他總覺得捏捏想吃掉她,我花了好久解釋捏捏那麼可愛友善,可能就是喜歡她想跟她玩,我也不知道他信了沒。
想回去接她了。
見朋友#
回杭州第一天去見了一起做 side project 的學弟。大概六七月份因為我寫周報發在即刻上而結識,聊了幾句驚奇地發現是本科的學弟,不得不說世界還是蠻小的,後來聊了不少想法,也作為主程深度參與了一個創業項目,其實自己之前雖然有過一些各個崗位的粗淺經驗,也做過一些創業,但實在是對那些繁瑣的部分有些厭倦,而他又恰恰十分擅長這些,可以讓我只需要專注在工程實現上,且最早項目的想法也源於我個人信息管理的一些需求,也是一種莫名的契合了。這次終於線下見到了,交流了一些想法,過年也有不少任務量和安排,不過年三十和初一還算是擺過去了(主要是太冷了)。
終於見到了 STRRL,算起來自己剛開始玩推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小透明,是和 STRRL 一次交換友鏈結識,還帶我進了 Homura 組建的一個周報群,和大家有了更多交流,逐漸才成為自己表達欲的出口。
自己作為一個深度社恐,雖然也有(且僅有)之前在北京面基 Homura 的經歷在先,但在見面前其實多少還是有些害怕。約在了杭州一個小商圈吃中飯,見面後發現他很酷很有意思,聊了不少之前的有趣經歷和一些規劃,沒有太多拘謹的感覺,反倒是有蠻多方面的共同點,很成功的一次面基交流!(感覺其實真正見面了我話還是不少的)
輸入#
書籍#
-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在讀,但是進度緩慢。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回程的高鐵上在讀,讀的篇章不算很多,但對被這種交錯的敘事方式以及其中很多描述方式所吸引,這幾天會讀完。
- 始於極限,其實自己還是蠻少直接看女性主義相關的書籍的,毛姆的《面紗》算是印象裡比較相關的,這本被朋友強烈推薦,且是書簡的形式,看了個開頭覺得還不錯,也並行在讀了。
動漫#
- 文豪野犬,在追番,對於這種以作家與文學作品為任務和技能的設定感覺還挺有意思的,晚上會稍看幾集。
- 三體 動畫版,動畫版真的是隨緣看了。
劇集#
- 三體,電視劇版的感覺確實還可以,可能主要是還挺喜歡於和偉的(對《覺醒年代》裡演繹的陳獨秀先生印象深刻),所以反而是晚上抽空就看看更新,但是節奏太慢了倒是,希望至少能穩定發揮一下,別像動畫版那樣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