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yu

pseudoyu

Blockchain | Programming | Photography | Boyi
github
twitter
telegram
mastodon
bilibili
jike

周報 #13 - 忙裡偷閒的樂趣

前言#

weekly_review_0926_photo

本篇是對 2022-09-192022-09-26 這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這一周異常忙碌,有好幾天都很晚才到家,但是神奇的是倒是只有在這樣的時候才似乎更有動力做更多,看完了一本書,補了好多電影和劇集,還完成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事,其餘倒是沒有太多事發生,以至於周報都有些拖沓。

忙裡偷閒的樂趣#

今天刷推時偶爾看到象牙山劉能雲風的一段對話,覺得很有意思:

象牙山劉能:平時上班幹活的時候總想着做 side project,真到了周末只想打遊戲看劇...

雲風:不如上班永遠做 side project,周末工作。這樣就不會打遊戲看劇了,因為周末再不做,就真的什麼工作都沒做了。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如果你的工作和同事是相互依賴的,那麼這樣沒有並行,所以永遠不會產生衝突。你還可以充分考慮產品多變的需求後才開始動手。

網友:這個想法的側面是,工作兩天就能做完

雲風:一個長期工程的實際有效工作量遠小於 2/5 吧。如果實在做不完,可以適當延長周末工作時間。另外,每周有長達五天時間去自習估算這個工作量,一般不會錯了。所以,這個方法實質上指:多想少做。

象牙山劉能:多想少做這點確實是的,經常拖得越久做起來就越順利。不過只在周末做正經工作這個難度有點高,我還以為你在講段子哈哈。而且應該很多人都不適合,比如說我如果工作都推到周末估計會因為壓力太大直接擺爛😳

雲風:一半是段子 :) 不過我這些年不少關鍵工作的確是周末 / 法定假日做的。

仔細回想,自己似乎總是有這樣的傾向,大二備考專四和軟考時,儘管複習時間已經十分緊張了,卻好像拿這段時間來學了很多無關(但也不至於無用)的東西,能夠感受到擠壓出來的時間尤其珍貴,做什麼事都有額外的樂趣。

在忙到爆炸爭分奪秒時,常常會有這樣的念頭,“原來我這短短的一周能夠完成那麼多事,那等我考完 / 假期 / 閒下來,有了大把能夠支配的時間,那一定能學完 / 做完 xxx”。但其實當那個節點真正來到時,反而開始 “擺爛” 了。

仔細想想自己的大部分額外的技能或是學習的東西都是 “不務正業” 時完成的,甚至在很久後的現在都還受益良多,而真正那些正經任務卻經常是積累到 deadline 的最後時刻完成的,似乎也有不錯的結果,這不禁讓我困惑時間與效率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心態對自己做一件事動力的影響。

每個人對於任務安排與時間管理的模式各不相同,我可能是個效率控,但絕對不是一個對於時間安排極度細緻的人。某種程度上我享受於一種並不有序卻又能恰好完成所有事的一種隨意感,這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被任務清單上一個個條目所奴役,而是在支配著自己的時間。作為這種模式產生的副作用,我常常會有不得不 “力挽狂瀾” 的時候,久而久之倒是心態也變得更穩了,或者說對於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一些衡量標準與累積的信心。

另外,慣性與樂趣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在五六月我被疫情封鎖在家中,接近 50 天未出門的那一段經歷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那段時間因為自己的精神狀態也並不好,一心投入了工作中,在很多會議或是任務項的間隙,卻一直在學很多額外的部分,同時也重新開始寫博客記錄,似乎自己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裡消耗完全部精力,而現在依然從那一段時間的很多積累、決定和培養的習慣中獲益。而到了七八月項目結束略空閒的時期,儘管還是有在按照計劃做一些事,卻很難找到當時的沉浸感。

後來發現這取決於如何看待這些事,在工作忙碌時的學習或是放鬆是一種額外的狀態出口,能夠從繁重而重複的日常中脫離,當然也更容易感受到樂趣所在,而且這時並不需要太多狀態調整或是籌備的前期步驟,依靠工作狀態的慣性也更容易切換。而到了真正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時,我們卻不得不將其看待為任務項,需要為其安排出時間並將自己從休息或是娛樂的狀態中切換回來,成本更高,阻力也更多。

所以之後在工作日回家的可能並不那麼完整的時間裡,也會儘量安排一些 side project 或是學習的部分,而周末則希望更完整用來外出或是書籍、電影、劇集或是遊戲這樣的輸入活動,更好將自己的狀態作一些切分似乎也是不錯的方式,會嘗試探索一下。

其他#

這個部分會記錄一下自己的輸入輸出以及其他覺得有意思的東西。

輸入#

書籍#

  • 法治的細節,之前看過一些羅翔老師的視頻,也讀過他的一本《圓圈正義》,我覺得與其說 “清醒”,我更覺得羅老師只是保持了對於一切的 “敬畏” 與 “謙卑”,在此之上,儘管覺得自己永遠做不到,無法畫出一個完美的圓,但始終在追尋。受益很多。讀經典的這一部分讀得很吃力,重看了幾遍還是沒辦法消化,“自由、平等與博愛” 那麼大的主題卻能那麼娓娓道來,果然還是需要更多積累吧。
  • 送你一顆子彈,正在看,太喜歡劉瑜的講話風格了。

播客#

  • Fork It - #22 - PoW vs PoS,隨著 “The Merge” 的發生,這個話題又變得熱門起來,一期很好的概念梳理探究,值得反覆聽和記筆記。
  • Fork It - #23 - PoS 是謊言麼?,前後花了三天的通勤才完整聽完,有幾個概念解釋不斷回退反覆聽,還是發現了很多理解上的漏洞,打算看看 BTC Study 補補了。
  • 科技亂炖:你被羊了個羊騙了麼?,最近挺現象級的一個遊戲,但自己又沒什麼興趣,通過主播們的這期了解一下,很短,但作為科普話題也還算有意思。

電影#

  • 春天不是讀書天,剛開始看還覺得男主有些太跳了,後面慢慢發現這才是不設限的生活方式,太快樂了。和《早餐俱樂部》連著看,感覺內心的叛逆都被喚醒了。
  • ,最近加班加到有點心累,想起了一些一直躺在列表裡的動畫短片,莫名好治癒。
  •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片子裡對於絕望與窒息感的刻畫太細了,耳鳴的音效和逼仄的畫面,代入感極強。看到了一个 cowboy 的生活態度,好像厭倦一切卻真真切切地熱愛著人生,似乎漠不關心他人卻又願意付諸真心,太酷了。另外,雖然沒什麼愛情戲,但後半段和女主的幾次眼神和神態交流也真的很夠回味許久的,好配。
  • 花樣年華,一次次重複的走過巷子與擦肩的鏡頭描寫,點到為止的情欲和欲言又止的情愫,原來愛是真的能從眉眼間滋生和蔓延的。能感受到其魅卻又不至於艷俗,拿捏得剛好,可能這也是香港和那個時代特有的氣質了。另外,真的很喜歡這部的英文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太美了。
  • 愛樂之城,說來有意思,愛樂之城組曲的現場音樂會都去了兩次,電影卻才第一次真正看完。遙遠的 16 年,剛上映的那個情人節訂了電影票卻因故錯過,後來也一直沒補上。最近聽朋友提到,就分了兩個夜晚看完了,也才真正感受到那曲《City Of Stars》的韻味,一曲便走完了想象中的一生。
  • 卡薩布蘭卡,看《愛樂之城》的時候女主提到小時候看了這部電影反復模仿,也在之前自己的列表裡所以就翻出來看了下。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的片子還是經典,不需要太多拖沓的劇情,對話就已經足夠展現大多數主題了,最後機場的那場三個人的對話,關於革命、民族與愛情,寥寥幾句就把各自性格和對應的選擇呈現得很具象,特有的魅力了。
  • 敦刻爾克,沒有什麼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海灘上戰爭的狼藉、海上義無反顧的小船和天空中戰鬥機的周旋幾個場景不斷切換,形成了一種異樣的美感。最後燃燒的飛機和駛在國土上的火車的對比,隱於發言稿之下戰爭的代價讓人心痛。
  • Nope 不,大概分三次才看完,敘事確實有些亂,看了一半還是有些不明所以,可能缺少渲染,劇情推動上如果是那個導演可能還合理一點(但是很輕描淡寫),只是那對兄妹做這些事的動機實在不足(可能是什麼奇妙的家族驕傲),以至於到了最後也沒能很理解。

劇集#

  • 人生切割術,前段時間風評不錯的劇,整體風格節奏很喜歡,尤其是片頭,太驚艷了。故事設定上蠻新的,對一種扭曲的 “Work Life Balance” 科技的反叛,但可能是因為第一季的戛然而止,總感覺有些動機不足,期待後續發展了。
  • 真相捕捉,同類型裡的最經典還是《疑犯追蹤》,但英劇特有的緊湊節奏感也很適合這樣的敘事方式,感覺第一季可能都是幾年前看的了,銜接劇情上也沒什麼問題,看了一半左右大概就能猜到結局,但真正最後反轉的大型 show 上演時還是燃起來了,只能說不愧是 BBC 劇裡的 BBC,很強。

動漫#

  • 紅辣椒,補一下今敏的作品,原本主要是想看看分鏡和轉場,發現真的藏了好多隱喻和想象力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之後那麼多的致敬今敏的一些由來。
  • 夏日重現,追番中,要結局了,潮也太好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